首页   >   星产品   >   小星子归   >   正文

子归 | 金石显自然之美 篆刻彰鬼斧神工

来源:本站原创作者:发表时间:2019年08月27日点击数:

 

“子归”曰归

归于传统 共同领悟古老文化的魅力

归于传承 为弘扬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IMG_257

红石一方,立于桌上。刻刀五寸,细细擦亮。石屑纷飞,灵动的红印跃然纸上。

“古人篆刻思离群,舒卷浑同岭上云。”篆刻无与伦比的一份美,从千百年前流传至今,而芳香犹存。印泥在宣纸上微微浸染开,正是一份传统文化的美,在我们眼前展开了它原本神秘的画卷。

我们只能赞叹它的精妙,而真正懂其灵魂的另有其人——篆刻师。

IMG_258

工匠坚守

林旭平老师的篆刻工作室在一个热闹的古玩城旁边,环境并无多少神秘与特别,而内里布局却古色古香。有印好的成品贴于透明玻璃窗上,也有栩栩如生的雕刻作品被小心地放在展示台里面,完好的高贵印石与它们列在一起,在聚光灯下更显晶莹剔透,只让人挪不开眼、啧啧称奇。

微信图片_20190827182632

桌案上错乱地摆了几十来枚印章,有些已经试印完毕,底部边缘染了一圈红色印泥;有的刚被或苍劲或圆润的毛笔字提上字,等待被雕刻。

微信图片_20190827182638

林旭平老师同我们浅谈篆刻,言语中流露的都是发自内心对篆刻的喜爱:篆刻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跟书法、绘画、雕刻一样,它也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小小一方印章,篆刻和雕刻结合在一起,能通过线条的变化表现出书法的豪放、苍劲、秀雅。又运载了“自如”这份雕刻艺术的特征。他笑称篆刻是“天地虽小,气象万千”

微信图片_20190827182643

篆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算是知名度广、接受度高的了。有喜好者会自己去买块印章尝试着刻。这在林旭平老师眼中只能算是业余爱好,不能被称作雕刻。他父亲祖父都从事篆刻有关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下也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自他高中毕业时习得这项技艺,便一直喜欢并深入研究着篆刻。他与篆刻在彼时结缘,相伴至今。

微信图片_20190827182652

技艺虽妙,但日复一日的重复总会让人觉得枯燥乏味,对篆刻艺术的坚持也并非是三两热爱就能坚守,而是需要发自内心对它的欢喜与认可。一项传统技艺与它的继承人,总归是心灵相通的。

特色独具

左手一方石头,右手一把刻刀。一刀到底,潇洒的一道印记出现在印石上。刻法有众多讲究,这种操作是齐白石先生的篆刻习惯,林旭平老师也习得这番操作。刀落刀起,一气呵成,毫不拖泥带水,让人觉得酣畅淋漓。

微信图片_20190827183004

篆刻讲究章法,书法,刀法。这三种结合起来,自己再多加琢磨与研究,多写多练、多看、多问,方能在不断磨练中习得篆刻的真学问。引人注目的篆刻石头形态不一,色彩繁杂。如琥珀般晶莹剔透的田黄石、如浸入在水中的红墨水晕散开的鸡血石、如瞳孔般深邃的黑色墨金石……

微信图片_20190827183007

印章在书画作品中扮演者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书、印相映成趣。一方好印,不但使书画作品增色,还能活跃气氛,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并且能调整重心,补救布局上的不足,对作品起到稳定平衡的作用。名章,以示郑重;闲章,富有雅趣、寓意,还可寄托作者的抱负和情趣。因此,历来书家都非常重视用印,甚至自己刻印,使书印有机地结合起来,产生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微信图片_20190827183012

印章却并不只为书画做陪衬,许多印章都被当做藏品由收藏家们收藏。林旭平老师谈到,值得收藏的作品要“材料稀少名贵”、“雕工细腻深刻”、“出自名家之手”。一枚温润、通透、纯净的印石,经大家之手刻上龙飞凤舞的文字,定是巧夺天工的。

微信图片_20190827183015

意蕴初显

传统文化到了当下谋得更好的发展,便会去在或形式或内容中进行一定的改造。林旭平老师热情地介绍了他独有一份的“福印”。打开展示柜下的小木柜,里面整齐排列几十行印章。全是刻的不同形状的福字。有甲骨,有小篆,字体多有不同;有福字笔画锋利,亦有福字圆润温和。

微信图片_20190827183019

由上千个福印章而就此打造的福文化有着符合现代人思想潮流的价值,千百个“福”字是许多人心中好运的象征。

微信图片_20190827183023

林旭平老师说,许多人会专程找他寻要“福”字印,以福印求福。他通过这样的方式将篆刻融入了大众心理,而产生一种由篆刻发出的吸引力。他认为篆刻艺术是应该做到规模化、数量化的,甚至接入文旅,形成自己产业化的东西。篆刻并非一个赚钱的行业,只有丰富自己的产品,一方面才能满足当下的生存需求,另一方面能扩大群众对篆刻的了解度。这是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生存之道。

微信图片_20190827183023

林旭平老师谈到学习篆刻技艺的年轻人当下其实并不多,但很多人会愿意进行一些篆刻的尝试,来这里进行学习与体验。和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相同的一点是,林旭平也非常认可和感谢国家政策对传统文化的大力扶持,认为这在弘扬传统文化的道路上功不可没。

 

“传承”一词总是带有些时间的厚重感和历史的使命感,他认为从老师那学到技艺、学好技艺,然后提升本领,再传给自己的子弟,便是一次传承。“传承”中,更精髓的是其专业性,以及你的那份热爱,是否能永远闪闪发光。

起茧的双手,飞扬的石屑,流畅的线条,冰凉的印石。暗纹流转,印在宣纸上的是千年来的巧思与无数工匠的汗水。

篆刻的精妙让我们赞叹。传统文化正是当我们静下心来欣赏时,才能听到的游离于世俗生活之外的绝美音符,是我们灵魂深处的回声。

这里是子归

如果你也热爱传统文化

可以多多关注我们哦

希望可以通过我们微小的力量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尽一份力

出品:星空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

策划:杨舒涵

图片:李昆儒 彭逸文

文字:杨舒涵 李昆儒 孙冰心

采访:杨舒涵

视频:孙冰心

编辑:杨舒涵

初审:曾艺

二审:赵志浩

终审:陈丽荣

 

上一篇:子归 | 以棕叶编万物之魂 用汗水筑手艺之路

下一篇:子归 | 以剪承传统之美,用心量手艺之路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