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星产品   >   小星子归   >   正文

子归 | 持针精秀中华物,引线绘织湘江曲

来源:本站原创作者:发表时间:2019年02月16日点击数:

 

“子归”曰归

归于传统 共同领悟古老文化的魅力

归于传承 为弘扬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粉墙黛瓦,飞檐高翘,在常年被南方的阴雨所笼罩这座古镇,老街铺面青砖泥瓦,潮湿的木窗发黑,总是挂着一行雨滴。那座旧宅的厅堂前挂着牌匾,因为受潮而青黄苔色斑驳。

 

方格窗内,未完工的布料在绣花棚架上挂着,褶皱中插着缝衣针,颜色各异的线捆成团纠缠不清撒满棚架,此番情形刻印何许经年,成为绣娘与生活建立的最初也是最为深刻的联系。

 

母亲坐在绣花棚架边穿针引线,发出轻微的沙沙作响,像窗外风摇樟叶,断断续续。绣娘静静在一边看着学,才四岁便会绣简单的样式图案,十岁便撑起门面,手艺逐渐精进。

 

这是她的望乡,这座古镇上,家家户户,绣女飞针,是古老湘绣文化的滥觞。

 

微信图片_20190220171134

 

湘绣

Hunan embroidery

 

中国有四大名绣远近闻名:苏绣精细素雅,粤绣繁而不乱,蜀绣构图舒朗。而湘绣,是在吸收苏绣和其它刺绣的长处后发展而来的。别具一格的湘绣使用不同颜色的线相互掺和,逐渐变化,色彩丰富饱满,色调和谐。

湘绣的图案借鉴了中国画的长处,所绣内容多为山水、人物、走兽等,尤其是湘绣的狮、虎题材,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严密的针脚,巧夺天工的构思,天然和谐的配色。这不仅仅是一种视觉上美的享受,更是传统手工艺在人类历史上留下的动人篇章。

 

“隐于天地, 藏于湘北”

 

沙坪湘绣城在大巴经过无数弯弯绕绕后浮现在小道尽头,它拥有着一股与城市隔绝的独特气息。刚下了雨,水泥地有些坑坑洼洼,沙坪湘绣博物馆伫立在一片烟雨朦胧中。

这座博物馆从外部看给人感觉平平,而里面的景象却令人啧啧称奇。有花有木,有巍巍高山绵亘不绝,也有雄狮汗毛立起虎视眈眈,有书法作品行云流水,有各国的名人不怒而威……

 

湘绣基于艺术画作,以蚕丝线为色、银针为笔,色彩明快、生动写实,形成绚丽的独特艺术风格。其“细、匀、齐、平、密、短”的施针特点,有盛赞其“绣花能生香,秀鸟能穿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而湘绣在如今,也依然迸发着它独特的生命力,实属绣界翘楚。

IMG_0018

狮、虎一类的动物在湘绣作品中甚有名气,湘绣更是将它们刻画得栩栩如生。湘绣错落的针线,恰恰能够完美地勾勒出这些动物身上浅看走势明显近看却颇显杂乱的皮毛,丝线使得其富有立体感,强硬的线条更加凸显了它的威严。

 

IMG_0207

 

 

湘绣令人称道之处不只在于绣品栩栩如生,而其技法也很多样与巧妙。

许多精致的小件绣品会采用“双面绣”的方法,使得从正反两面去观赏秀品都是一样的景象。双面绣虽更加完美、好看,但制作工艺更为复杂。要修得双面绣,在完成一面绣花之后,需在另一边用同样的手法再次描摹镜像图案。

 

IMG_0008IMG_0011

当然,湘绣的独到之处不仅仅在于这些,双面全异绣的复杂工艺更让人惊叹。于馆内二楼中心位置的双面全异绣《国宝》,正面是侧坐在岩石上的小熊猫,而从背面观赏,活灵活现的小熊猫不见踪影,只有几根绿竹从左侧伸出,向右上不断延展。湘绣成品仅仅只有一张纸薄,却达到了正反景象各异的效果,实为“魔术师般的艺术”。

IMG_0100

 

“镇馆之宝,传世之作”

湘绣《富春山居图》复原了这幅被誉为“画中之兰亭”的传世佳作背后的故事。《富春山居图》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虚实相生,有其独特的山水画魅力。湘绣所用蚕丝并非画笔下的墨汁,可浓可淡,但针针实线却依然能营造出一股山水画的朦胧美。近看绣品,平针、交叉针并无固定章法,却错落有致,把排排树木、层层山峦、粼粼波光勾勒得恰到好处。

 

湘绣版《富春山居图》,则是以另外一种形式展现了中国传统技艺的魅力,不管是书画还是绣品,都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凭借其独特的光芒吸引世人。

微信图片_20190220171530

“针针交织 匠心独具”

沙坪博物馆的二楼有一间绣坊,工作时间很安谧,只是偶尔传来两句带着长沙方言的交谈声。里边坐着的,皆为最优秀的湘绣绣娘,是沙坪当地有名的“艺术家”。

成一列而坐,两排小竹竿立于面前,将印有花色的底布固定在竹子之间,再将极细的蚕丝穿入针尾,左右两只手分别放在底布上下,灵活游走。丝线一层层缠绕,线条逐渐明朗,色彩逐渐清晰。绣娘飞针走线,一天的时间,却也只绣好了绣品的“冰山一角”。

IMG_0544

完成一幅佳作的过程,需投入无数耐心。一幅小作品或许大几个月便可竣工。而规模更大、更细致入微的作品,纵使她们每天工作八小时,可能也得耗费好几年的光阴才可换得。一位绣娘正认真地绣着田园风光,这不过原画四份之一的图案,而她已经细细打磨了数月,一丝一线精细入微,使得房屋前的小孩颇有神韵,一花一木皆传情。

IMG_0345

我们所能看到的针绣过程,不过是一根细线在印花底面来回穿梭,偶尔变化针法。实际上,其中的讲究并不是能为外人所渗透的。

蚕丝有粗细之分,细致的绣品需要用极细的蚕丝才能描摹出精细的图案,而有些作品只有用粗蚕丝来回雕琢才能使其具有立体感。

成品总是让人惊叹其靓丽,而其过程实属枯燥。一针一线的重复,层层叠叠丝线的缠绕,偶有的针法灵活变化,以经验为前提实现密度的掌控。几分钟的湘绣过程体验可能会让我们觉得有趣,绣娘却每日不停息地在这里绣了一辈子。

IMG_0539

有绣娘笑称湘绣做久了当然会觉得无聊和枯燥,整天盯着图案对眼睛也有损伤,但当完成一幅作品后,内心的满足感,也是难以言说的。因为经历如此多心血与岁月炼造,所以湘绣也十分昂贵,优秀的湘绣作品价格大多上万,它们也实属奢侈的艺术品。

 

纵然绣娘技艺高超,对于她们来说,在“湘绣”这项工作上,时间的投入与金钱的回报似乎不成正比。湘绣作品昂贵,绣娘却并不多么富裕。她们对自己的作品充满热爱与情感,但却不会在家里摆一件自己呕心沥血绣好的绣品。“绣好的作品当然会去卖掉,我们谁会在自己家里摆这个呢?”湘绣对于绣娘,既是一件精美的艺术作品,更是她们收入的唯一经济来源。

 

“薪火相传 千年传承”

 

长沙是湘绣的发源地,正统湘绣如今并不多见,也只有在沙坪这个小地方,家家户户都有人能拿起针线完成一幅精美的湘绣。

这里的绣娘大多也都上了年纪,也谈起如今的年轻人都不大爱做这些东西,但为了传承“湘绣”这项技艺,会开设专门的湘绣学校以使它得以流传。

在为湘绣自豪的同时,绣娘也有些惋惜于湘绣的销路不大好,虽然也有大量外乡人甚至外国人来沙坪参观旅游,欣赏湘绣,但因其基本没有出口,流传度不够高。

IMG_0293

湘绣起源于民间刺绣,已有2000年历史,在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湘绣是湖南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是只属于湖南的文化。一直没能走出孕育它的地方,这是一件幸事,也然不幸。

幸运在于它一直由湖湘文化构造,融入了独特的湖湘情怀,一直保持它的纯真;不幸的是如此优秀的传统手工一直只能由一小部分在在一小块限定区域悄悄流传,不能占领主流。

 

观赏湘绣觉得它巧夺天工光彩夺目。真正令人敬佩的,是湘绣的守护者——绣娘。

我们虽不具备她们的技艺,也没有她们那般少有的耐心,但可以凭借我们的力量,通过自己的方式,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丝丝绸纶 精美绝伦”

湘绣是技艺与美学的结合,有一定的美术功底的人若是学习湘绣会更加容易。实际上,大部分绣娘都没有美学基础,她们如今之所以拥有对色彩的敏锐捕捉,能够勾勒出流畅的线条,都来自于时间的沉淀。

湘绣要能勉强达到“绣得好看”这个层次,也需要十多年的不断学习与积累。清末湘绣被称赞:“湘绣盛行,超越苏绣,已不沿顾绣之名。法在改蓝本、染色丝。”冥冥中与之相同的是。在如今,湘绣虽为传统文化,但为跟上时代潮流,绣娘也在雕琢作品的过程中不断学习、进步,根据大众爱好对湘绣产物加以一定的调整。

 

微信图片_20190220171615

湘绣金鱼

微信图片_20190220171619

湘绣鹰眼

微信图片_20190220171622

湘绣牡丹

湘绣的美是一种小众的美,一种遗世独立的美。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许不会过多的去关注湘绣,而在进入湘绣世界后,没有人不会为之精细的雕琢折服。

书画绣品远看宛如原画真迹,近看却让人惊叹于其精致的针法,层层叠叠、虚虚实实、明明灭灭,勾勒出了真实感与朦胧感。透过湘绣的一针一线,让我们联通古今,看到名书名画的别样生命力,感受到蚕丝上传承千年之久的指尖上的温度。

“风高千里骥,名重五花骢。”李云青如是说。这浅浅深深的针脚,缜密严谨的构思,化为只只猛虎,雄狮跃然纸上。时间的沉淀与积累成就了湘绣,湘绣的底蕴厚度也丰富了刺绣的深度。湘绣,湘绣,湘地灵秀。穿越层层绣布的不仅仅是彩线银丝,更是几千年来人们的无限巧思。

微信图片_20190220171526

而多年变迁后的今天,这座古镇有了新的面容,那些厅堂前长满青苔的牌匾翻新了,绣花棚架也是全新的,阳光却是旧的,透过同一扇窗斜射进来,照在铺满架子的一面花布上,如同这些年一直以来那样温暖明媚。

 


 

绣娘坐在原先她母亲坐过半辈子的那个位置好久,秋风灌满宽大衣袖的那种熟悉,险些催出她的眼泪。那是被冥冥之中身体先于湘绣记忆被唤醒的熟稔所击中。

在规模化的商业市场席卷而来之时,铺天盖地矫揉造作的广告之中,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商场,这方土地维持着一种帝国荣梦犹在,盛世风韵不减的厚重乃至悲怆。那是以古老湘绣文化为附丽,绣娘们的坚守与信仰为支撑,以心照不宣的坚韧与包容为组成,一种庞大的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文化脉络与生命力。

就像是一串文明的回声,来着遥远年代传承至今,在森然而绵延的时间深渊里由弱渐强,念念不忘,终而得以恒久传承。


 

这里是子归

如果你也热爱传统文化

可以多多关注我们哦

希望可以通过我们微小的力量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尽一份力

 

 

 

出品:“星空”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

策划:李昆儒

图片:杜萌 李昆儒

文字:杨舒涵 徐嘉莉
编辑:李昆儒 杨舒涵
初审:孙冰心
二审:赵志浩 何家鸣
终审: 陈丽荣

 

 

上一篇:子归|黛瓦花窗檐飞漫,湘屋烟雨弄风情

下一篇:【子归纪录片】人间瓷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