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星原创   >   正文

关于人生的抉择——浅析路遥《人生》艺术内蕴与人物关系

来源:作者:钟韵发表时间:2019年02月15日点击数:

2

写于1981年的小说《人生》,原载《收获》1982年第三期,获1981——1982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路遥三十二岁,文笔略显稚嫩,但是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作者对于西北这片土地浓浓的爱。世上安得两全法,人生这条道路,总是面临种种选择,并且一旦选了就不能回头,书中主人公巧珍,亚萍,加林面对感情时的抉择,看似只关乎爱情,但其实亦是人生分岔路上的选择。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商品经济的活跃打破了农村的僵持与保守,具有现代文明的城市开始对一直困守在土地的农民产生强烈的诱惑。特别是在青年心中引起巨大的骚动,他们开始对自己的生活及周围的世界产生怀疑与不满。

一、加林的选择:关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徘徊

加林是农民高玉德的独子,一肚子墨水,可以说是品行才华相貌都无可挑剔。可是命运偏偏给他开玩笑,没有考上大学的他,回村当起了民办教师。明楼之子三星,也刚好高中毕业,无法安排工作。下了别村教师别村不干,也就只好拿起了高加林这个无权无势的软柿子捏。高加林渴望离开贫穷落后的农村,到更广阔的城市天地去生活。期盼从乡村走出去,走进城市,由简单的劳作走向层次较高的精神价值创造。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平等、民主的生存观念。任何人不管其家庭出身、社会地位和人生起点如何,都应该同等地具有人生追求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权力。高加林在自己的人生抱负无法实现的时候,村里数一数二的漂亮女子巧珍向他表达了对他炙热的爱情,那个时候的加林失魂落魄,巧珍那温柔可爱的人儿给了他最大程度上的心理慰藉,他们在树下相会,在劳动的时候遥遥相对,唱起那动人的信天游。

在高加林失意的时候,爱情压倒了一切,巧珍和他的爱情是处于不平等地位的,巧珍崇拜他,因为他是知识分子,她渴望知识,但又受现实和家庭的影响没有上学,她对加林的爱情是纯粹的,完全是精神上的,无关物质。而相较于巧珍的真率,高加林这个角色就显得功利和虚伪得多,他在巧珍之前,是没有谈过恋爱的,他对巧珍有真心实意,但也包含几分虚荣,首先就是巧珍对他的爱,是自下对上的爱,是不平等的爱,他享受这种爱和崇拜,大男子主义使他内心得到极大的满足。其次就是村里人看他的眼光,高加林是一个心气很高的人,被下了教师以后内心沮丧也担心村里人瞧不起他,和漂亮可人的巧珍恋爱,使他在村里抬头挺胸,接受过新思想的加林,希望和巧珍大大方方的在村里自由恋爱,巧珍虽然羞羞答答,但她知道加林喜欢的是新式女性,所以尽管巧珍从小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但为了爱情,她克服了自己的不好意思的心理,和加林在村里落落大方地谈起了“现代人”的恋爱。

在加林最失意的时候,巧珍不离不弃,但高加林本就不是那么安于现状的人,他的人虽然在农村,但是心却向往着更高更远的地方。所以当他一有机会离开农村,他的心也就不在巧珍身上了,巧珍是好,但是他们恋爱关系是建立在他失意的基础上的,一旦有了更好的选择,人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趋利避害,高中同学亚萍的出现,彻底打破了高加林内心最后的佯装的平静。热烈的爱情冲昏了他,更何况这个女孩子是他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从大城市来的亚萍,有见识有能力,家庭成分好。他这个农村来的穷小子,曾经只是默默的欣赏她,从来都没有有过不切实际的想法,可是现在自己的人生境遇变了,通讯记着做得风生水起,得到领导的大加赞赏。他已经忘乎所以了,忘记了自己是村里的苗,深深扎根于农村的土壤里。高亚萍是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子,与加林自然是有许多的共同语言,谈天说地,从人生哲学到国际关系无不涉猎,这样一个女子,从精神层面来说,的确是比巧珍更适合作为一个“城里人”的配偶。他们在恋爱关系上是平等的,也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亚萍更加有优越感,加林选择了亚萍,也不够纯粹,那不是真正意义上崇高的爱情,依然是有利益牵扯的结合,进入了县城以后,加林的人生追求并没有因此止步,他反而觉得人生应该往更高处努力,而此时亚萍的出现可以让他少走许多弯路少付出许多汗水,没有人可以在这种诱惑下不心动。这也是作者塑造人物的成功所在,加林不是那种高大全的英雄人物,他有优点也有缺点,既清高也有欲望,他是那么的真实,普普通通,有血有肉。摆在他面前的两个姑娘也象征着他人生路上的两条路,一条平庸,一条高远。但是这两种选择是有偏向性的,加林从来就不是那种甘于平庸的人,他向往成为更加优秀,可以衣锦还乡的人,如他的叔叔一样让他的父亲骄傲,在人前可以抬起头来。

作者在创造巧珍和亚萍两个人物的时候,也是有主观倾向性的,路遥是在陕北农村长大的,对农民有着浓浓的依恋之情,所以,他是发自内心同情这个可怜的没有文化又渴望得到知识分子加林的心的姑娘。描写巧珍的文字也显得比描写亚萍的文字更加生动,虽然最后加林爱情的天平倒向了亚萍这一边,但路遥内心的选择一定是巧珍,这个有着金子般善良的心的姑娘。而鲁迅先生说过,所谓悲剧,便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想必这也是路遥做出如此选择的原因,皆大欢喜的结局是不足以直击读者的内心的。在改革开放的初期,这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在人生岔路口的选择想必也是有代表意义的,那种彷徨无助,才华无处施展的无力感也许就是路遥自身,也许也代表着无数正青春热血的知识分子。

二、巧珍的选择:自我认知与自我定位的偏差

整部书里,最让人心里一颤的形象便是巧珍了,她是那么的懵懂不知世故,仿佛她这一生便是为加林而活,加林走了,她的心也便死了。从此便是一个见了短发普普通通平淡如水的农村妇女罢了。不同于亚萍的自信,巧珍是极其自卑的,虽然她在村里是有名的漂亮姑娘,求亲的人不绝如缕,但在加林面前,她简直是要卑微到尘埃里去了。她是不甘心嫁给一个没有什么文化的马栓的,尽管马栓的物质条件特别好,也将她当做宝贝一样疼。但是巧珍也是一个特别理想主义的人,如果得不到加林,其他人都不重要。这也是造成她爱情悲剧的原因,太过于投入的爱得不到加林的重视,作为一个有血性的北方爷们,加林可能更喜欢追逐的感觉,而不是一个百依百顺的女子,那让他没有一点点的成就感。

巧珍虽然没有读书,但她是对那个有知识的世界充满着渴望的,她看不上那些张口闭口就是土地粮食的农民,她觉得太过于俗气,而加林却不一样,在巧珍眼里,加林就是完美的化身。因为对自己的定位不清,所以她即便得到了加林的爱,她也不知道该怎么去面对这份极度不平等的爱,在农村的时候还好,那个时候加林失魂落魄,待她尚且真心实意,但当加林得到了去县城发展的机会,巧珍苦心筑起的爱情堡垒开始崩塌,巧珍对着爱情的失落陷入了一种无力的感觉,其实和加林除了肌肤相亲之外也就别无什么精神上的交流了,当距离远了以后,她连写信都做不到,因为她是一个大字不识的文盲。精神世界上的巨大落差,加林的爱情天平开始向亚萍的一端倾斜,巧珍不是没有危机感,但她觉得这是大势所趋,加林注定属于那些更高更远的地方,而她只是一个生长于这一寸土地的朴实无华的姑娘,她的爱情美梦终究还是醒了,也许从一开始,她就对于自己的定位有偏差,这场爱情的果实,注定是苦涩的。

那么,巧珍的这一场爱情悲剧是否是可以避免的呢?巧珍的悲剧在于爱情地位的不平等,她将自己看作是加林的附属品,与加林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巧珍对于加林,也不过是最肤浅意义上的荷尔蒙的冲动,是不能上升为灵魂伴侣的。巧珍是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女子,尽管已经是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但她的思想依然停留在三从四德夫为妻纲的孔孟之道上,以她认识的局限性,是不可能突破当时的困境的,她的人生观就是找到一个心仪的男子,然后生儿育女劳碌一生,她自己的人生是没有追求的,她的人生价值是依附于男人来实现的,但这正好与加林所理想的女子相冲突,加林要的是那种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的如亚萍一样的女生,而巧珍这样的,是他所不屑一顾的。

尽管巧珍是特别可爱的,她是一个标准的贤妻良母型的女孩子,温柔善良体贴,这些品质都是新时代的女性所欠缺的,亚萍是一个平权主义者,她受到的教育以及她的家庭都助长了她的娇蛮任性,他们的恋爱是一杯烈酒,热烈但绝难长久。当加林被现实叫醒的时候,他发现巧珍才是那个真正合适自己的人,有些人,注定只会在一段时期有交集,所以,加林对于自己的人生定位也是存在偏差的,他没有意识到时代在悄然发生改变,如果他可以抓住时代的浪潮,也许会有不一样的结局,当然,最后一章路遥特意注明:不是结局。加林还是足够年轻的,还有重新开始的机会,那人生的选择也许选错了无法更改,但人生的道路未知莫测,注定无法一帆风顺,诸多坎坷。

其实自我定位的偏差并不可怕,但不是每个人都有修正的能力,巧珍被爱情失败的悲惨遭遇打击以后,选择了马栓,也就相当于自我堕落。她对人生做出了妥协,她认命了。她虽然没有轻生,但其实她的爱情已经结束了,她不再那么精心打扮自己了,她开始和马栓过起了日子,她不愿意和马栓谈恋爱,她从新时代走回了旧时代,用最传统的方式出嫁,说明了她与过去决裂的决心。

当加林回到乡村,巧珍并没有动摇,这个善良的姑娘说:我已经被伤了心,不愿意再伤别人的心。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加林也开始认清自己,无论位高位低,做人的本万不敢忘。德顺老汉最朴实的人生哲学胜过他多年在课本上学习到的知识。苏格拉底说过,认识你自己。当加林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修正自己的错误,一切便重新开始,人生起起伏伏,道阻且长。

三、亚萍的选择:现代女权主义对于男权社会的颠覆与反抗

亚萍本身是一个从江苏过来的女孩子,在大城市见过世面。自然是瞧不起这些在山沟沟里长大的男孩子。她叫加林乡巴佬,虽然是开玩笑的,但也反映了她对于她身边的人的那种自然而然的优越感。

在学校的时期,对物质的要求并没有那么敏感,仿佛一些都是美好的,前途是光明的。那个时候加林可以和亚萍跨越家庭的鸿沟,高谈阔论,讨论诗词歌赋,人生理想。从那个时候朦胧的感情开始,就奠定了整个故事的基调,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与矛盾。从现实来讲,亚萍和克南简直就是天作之合,家庭条件又门当户对,又是高中同学,感情基础也是有的。但是如果仅仅是从亚萍的主观意愿来看,克南是不足以满足她对爱情的幻想的。从学生时代起,亚萍就是喜欢加林的,可以说,亚萍对于加林的喜欢不亚于巧珍。

可是为什么在阅读文本的时候,大多数的读者的情感更偏向于巧珍那一边呢?首先,人是会同情弱者的,亚萍和巧珍相比,在爱情中显得过于强势了,在过去的男权社会中,赋予女性的责任就是生儿育女,相夫教子。其次,文中对于巧珍的心理的描摹也要远远多于亚萍,可以说路遥在塑造巧珍这个形象的时候是注入了自己的真情实感的,而对于亚萍的塑造则显得功力不足,不够丰满。

现代女性基本上接近于亚萍的形象的,她们可以经济独立,不需要过多的依附于男性,在爱情上追逐的是平等,没有绝对的权威。但是加林虽然是一个读过书的人,可毕竟地域限制了他的思维,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对于亚萍在爱情中的种种表现是不满意的,他认为亚萍刁蛮任性,无理取闹。其实在内心深处,加林还是那一种很传统的男性,认可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的婚姻形式。但人是贪得无厌的,但凡拥有都难去珍惜。造成这个悲剧,有客观因素,但绝不能将它完全归结于命运,加林内心的摇摆不定,使事情向坏的一面发展。

亚萍也是一个向往爱情的女孩子,她毕竟年轻也不够世故,哪怕最后加林被赶回农村,她也情愿为了爱情追随她,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亚萍也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女权主义,在她追求平等的同时,也同样受到周围的事物的影响,她的自我意识觉醒了,但是没有完全摆脱男权社会的束缚。

无论是巧珍,加林还是亚萍,在爱情里都是双向选择的,而且他们做出的选择,都是与他们的人生价值和取向息息相关的。其实人生的路很长,但是至关重要的也就是那么几步而已。三人的徘徊与彷徨或许也是时代的徘徊与彷徨,摆在三人面前的选择题可能是无解的。

1

上一篇:给师大书

下一篇:与师大的相遇,相知,相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