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平常的上午,8点钟上课,7点55我们一行人赶到大教室,本能地掏出手机刷消息,像往常一样等着上课;8点钟上课铃声响起之后,教室时不时还有同学气定神闲的推门进入,讲台上老师还在尝试打开电脑,教室风扇吱呀中夹杂着各种旁若无人的笑语,声音一直都未停歇......
我相信这是很多公共课、选修课的常态,同学们或多或少都是上面场景的体验者和亲历者:或气定神闲不惧迟到;或谈笑风生消磨课时;或专于手机兀自娱乐......当然也有专心于学习者,不是单纯消磨时间。
已经是8点15分,人基本到齐,教室里依旧是乱哄哄,同学们不知恰恰是来自不同角落的自己的窃窃私语导致教室里这般境况。终于,孤军奋战下老师终究是将这“难缠”的电脑给拨弄好了。不过接下来面对的问题或许更加“难缠”,教室里大家依旧谈笑风生,有同学因课程没有按时开始暗自庆幸了一会儿,也有同学心里有些疑惑,不过最终也只是旁观等待。当然大家想的就是:“反正老师在那,课总归是老师要讲的......”
“大家好”,讲台上一声浑厚的声音将同学们的目光吸引了,大家齐刷刷的抬头做好要上课的准备。老师走下讲台,到了阶梯教室过道,定了定说:“在场的100多位同学已经上过我的一次课,从上节课到现在为这门课准备了教材,做了准备的同学举一下手。”偌大的阶梯教室举手的寥寥无几。老师顿了顿,回到教室的讲台中央将今天的课堂情况、同学表现都一一指出:“听着上课铃声响,你们不急不慢;看着满满当当的黑板,同学们无动于衷;望着电脑没有打开,同学们视若无睹......”课堂气氛陡然下降,寂静无音。
很多时候老师的热情就是被学生一点一点亲手浇灭的,这堂课老师发自本心地告诉我们生活中感情和心是最经不得玩弄的,因为一旦破坏就弥补不了,最后老师是以同样的15分钟的沉默与我们100多双眼睛相对。8点40,课堂最终开始了,中途没有下课,老师依旧用幽默诙谐,深入浅出的方式传授着知识,只是不同的是,大部分同学的心更澄净了。
基础教育阶段,我们很容易听到老师直言不讳的批评,而且老师的批评通常很有意思。当老师的批评是针对整个班,往往是杀伤力锐减,大家都会认为有事一起担;但如果是单喊一个学生出来批评,杀伤力成倍。很遗憾,在大学本科,这两种情况你都几乎见不到了,大学生不比初高中,没有人有义务有责任追着你,督促你,批评你。
大学,我们已经是到了能够对自己行为承担和负责的年龄,课堂不仅仅是老师的,更是我们自己的。扪心自问,在公共课上有哪位同学会去想“课程”和“教学”本身,会把自己当成课堂的一份子;有哪位同学会去注意到老师身后的黑板需要你擦,教室的电脑出了问题需要你去帮着解决或者找人帮着解决;又有谁会去细想在你眼中是任务的“公共课”和“选修课”其实也是数位老师的心血成果;公共课内容上的好与不好,又何曾想过去和老师交流和提建议......
在高中,隔壁理科班的班主任是个物理老师,严谨认真,不怒自威,他们班对这个老师很是钦佩,这位老师有条规定就是值日生必须把黑板擦的非常干净,板擦上不能沾满厚厚的粉尘,理由很简单:“上课不仅你们学生要求要舒服,我们老师也是一样。”每天早上他们班的拍粉笔灰的小分队都是三楼的一道风景线。老师同我们一样,需要得要我们发自内心的尊重,无关谄媚,只在本心。
本科的时候修习了一门毛概课程,这是一门学长学姐口口相传的艰涩难懂的“公共课”。我们的毛概老师热情幽默,将知识点讲的透彻清晰,花时间征求我们对课堂的建议,让我们分组调研参与课堂,对几十组的调研报告的展示并无敷衍、而是逐一点评,这种热情和认真使得我们班大半部分的人主动学习这门课。还记得师大的选修课规定文科生必须要选修理工类选修课,大部分文科生怨声载道,万般抱怨下的我们也随意选修了一门人工智能的课,本也是只为修学分,给我们上课的是湖大的一位教授,起初课堂更多的是我们沉默和敷衍。但当教授给我们带来机器人展示,让湖大优秀的学长为我们介绍编程,让我们将自己的专业和人工智能结合查找文献进行分享时,我们从一开始的被动参与到后来被老师渊博的知识吸引,最后虽然依旧对理工知识不太懂,但却真正开拓了视野。所谓教学相长,是一个交流的过程,需要的是学生的主动参与,老师才能够及时回应,若只是单方面的等着听,自然会成为我们口中的“无聊的课”。其实很多时候,不是大学课程内容无聊,而是我们本身的无聊和信念的失衡。
我想把今天这堂课记录下来,是因为难忘,想要与君共勉,无论今后是否从事教师这个职业,我相信这都是难得的体验,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我想生活中某个能点醒自己的瞬间都是“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