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归·宜承载 | 一眼万年,遇见非遗馆
“子归”曰归
归于传统 共同领悟古老文化的魅力
归于传承 为弘扬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你是经过树杈温柔的风,是盛夏傍晚的一股清凉,是散落在人间的星辰。
雨花非遗馆与其他建筑镶嵌在一起,并未有多少不同,只是自然大方、稳稳地伫立着,在这座城市里拥有自己的一隅之地。
2019年的生活很快,汽车飞驰而过,路人行色匆匆。非遗馆却被时间施予了放慢节奏的咒语,依然沉静在浮躁的街边,固执地与千年前的灵魂进行着真诚的对话。
识你之幸,遇见古老文化
雨花区非遗馆,一个浪漫而又美妙的存在。在这里,有神秘的甲骨文、精巧的女红、绮丽的湘绣、栩栩如生的棕编、绚烂缤纷的醴陵釉下彩、质朴的剪字……展馆之丰富,集湖南非遗文化之大成,令人惊叹欢喜。
像醴陵釉下彩、铜官窑、滩头年画、剪字等项目还设有大师工作室,这既是非遗匠人的灵感创意高地,又是传统文化爱好者的诗意家园。两层的雨花区非遗馆布设了许多传习所、工艺坊、舞台演出区、产品销售区……形成一个集“吃、玩、赏、学、购”于一体的非遗综合性平台。
在这里,你可以手拿一杯热气腾腾的自磨豆浆,听一听传承人和工作人员的专业讲解,欣赏大师们的精巧手法和别具匠心,在不同非遗文化营造的装饰环境和氛围中流连。
传统的历史文化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雨花区非遗馆还通过公众号、微博等平台进行推广,实现了“非遗+互联网”。不仅如此,还有“非遗+研学”、“非遗+文创”等模式,揭开非遗文化的一层纱,增加人们的参与感和认可度。
遇见非遗,遇见诗和远方
雨花区非遗馆的创始人郭存勇先生说:“民间有很多传统的很好的东西,失去就太可惜了。”这样的责任感和情怀促成了雨花区非遗馆的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个神奇的存在,它联通了千年的历史,沟通了古今的思维。
雨花区创立伊始就肩负着传播和传承非遗的责任,现在,雨花区非遗馆致力于拉近我们和非遗文化的距离,打造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馆内还设有非遗产品销售区,为非遗的文化属性带来商业价值,给非遗传承人更多的资金支持。比如,有自制腐乳、甜酒的作坊、用传统石磨磨制的新安县富硒豆浆以及女红展馆里设计的衣服、饰品等。
非遗以多样载体、多种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因此,永远都不要小瞧你身边的任何一个小玩意儿,也许,它也是非遗大军中的一员。
传统的张力,注入新生的力量
一走进雨花区非遗馆,小朋友们的欢笑呼喊充斥着整个场馆。寻声走去,泥塑体验馆里,他们正在老师的指导和讲解下自己动手,切实感受着传统工艺的生命力。
在馆内漫步,一些工匠艺人在细心地或打磨或雕刻,这是在馆内设立的传习所。非遗传承人或者手工艺人在这里教学,让前来研学实践、项目体验、拜访参观的人们更多地了解非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总要有新的力量注入,陪这些美好不断进步与发展,等待下一个千年之后。
非物质文化遗产汇聚着历史的历史的厚重感,与此同时,散发着不同于现代风格的另一种强大生命力。初次识你,足够幸运,走进非遗的世界,看它们在时间的洪流中保持初心,保留原有的技术和魅力,用闪烁的光芒,聚焦更多的目光和镜头。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古老的技艺是否还能拥有一席之地?它们的传承与发展问题总是受人关注。非遗文化如何继续在属于它的那方天地开花结果,会有多少年轻人愿意沉醉其中,用心感悟它的魅力,用时间建筑非遗文化堡垒。
现在,外界向非遗伸出友好的手,跟随着也引领着它,一步一步,越走越远。纸短情长,写不尽的千言万语,诵不完的荡气回肠。遇见你,用余生去说爱你,去守护你。
雨花区非遗馆是传承非遗文化比较好的范例,这一模式具有推广价值。当然,政府支持和非遗传承人、工作者的努力不可或缺,但是非遗馆和非遗文化的关注、支持和不断发展需要更多人参与进来,用自己的判断去发现非遗文化的美、非遗文化的故事。
口口相传、耳濡目染,在生活中更关注非遗文化、将非遗文化的精神传承给一代一代人。
橘子洲头烟花璀璨,五一广场灯火辉煌;梅西湖旁人潮涌动,岳麓山上熙熙攘攘。而在雨花区,有一座伫立于街旁的非遗馆。它将自己融入这座城市里,内里却蕴含着千百年的古老文化。是或许在书本上见过但从未了解过的技艺,是被历史淘洗后依然留存下来的精品。
它们都在这栋普通的建筑里熠熠生辉,由非遗传承人的那双双巧手,替它们诉说着自己的故事。
这里是“子归”
如果你也热爱传统文化
可以多多关注我们哦
希望可以通过我们微小的力量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尽一份力
出品:"星空"大学生融媒体中心
文字:刘一霖 宋秀文 杨舒涵
图片:温予晗 杨舒涵 朱元福
编辑:杨舒涵 孙艳艳
审核:陈卓君